科研工作
生理学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2015-08-09 16:19  

生理学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理学”是生物学教育(专科)及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对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因而作为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生理学”是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开设最早、影响最大的课程之一。

近年来,生理学学科组全体成员团结进取,锐意创新,整合教学内容,精选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改革教学方法,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信息量大、直观、快捷、易懂,教学效果好的教学体系;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强了实验室建设,改善了实验室条件,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的学习空间。

该学科组也是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师资力量最强的学科组之一,师资配备合理,现有人员5人。平均年龄39岁,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硕士以上学位3人,占60%,整体素质高。主要承担系“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的教学任务,此外还承担着教育科学系“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任务。

该学科组一贯重视科学研究,并注意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与研究优势。所有人员在共同的专业目标之下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              邓振旭       教授及楚德              昌       教授主要从事脊椎动物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形态学观察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其中在脊椎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及粘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动物学杂志》、《解剖学杂志》、《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生物技术》、《四川动物》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多项成果填补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生理学研究的某些空白。康              卫国副       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生理学及教学方法的研究,邓振旭、康卫国等在生物学教学类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由邓振旭主持(第二主持人)的省改革试点专业项目“适应形势需要培养‘双适型’毕业生”。已于200510月圆满结题,并鉴定为省内领先,其成果于200905月,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由楚德昌、邓振旭同志主讲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在19976月被评为“学校优质课程”。该课程于200110月被评为菏泽学院“优质课程一级”。

2005年楚德昌教授于被评为“菏泽学院教学名师”。

2006年生物学教育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邓振旭、楚德昌为主要成员)、“人体组织解剖学”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楚德昌主持、邓振旭为主要成员)。

2009年、2010年,楚德昌教授分别主编了《人体解剖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两部全国统编教材。

2007年、2009年,楚德昌、邓振旭分别被聘任为菏泽学院“生理学中青年学术骨干”、“生理学学科带头人”,并且两位教授分别被评为“菏泽市优秀教师”。

2009年获,楚德昌、邓振旭,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2009年,楚德昌、邓振旭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微波在消化器官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

2011年 该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脑顶核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调控机制研究”项目1项;参与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动物生理生化与应用实验室”1项。

总之生理学科组近年教学、科研成绩显著,共计承担省市校级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等12部。其中,10项教学、科研成果获省级奖励,16项获市校级奖励。在学院学科组中成绩突出,在省内、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以上研究方向的确立和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形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也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更为宽阔的研究前景。今后我们将根据新的要求和时代精神重新审视我们面临的任务,重新规划我们新的科研目标,努力造就一支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队伍,在教学和科研上能打硬仗的队伍,为菏泽市乃至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一如既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师资队伍、教学及科学研究为两翼,以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为基础,努力进取,把生命科学系生理学学科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学术队伍、教学科研成果、设施及管理水平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重点学科点。与全国许多重点大学的同类学科相比,我们当然还有很多差距和不足。不足之处主要是一些教学资源欠缺,实验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等。但我们有前途有后劲,也有能力把本学科建设成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学科。

关闭窗口